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语文教案

时间:2025-07-16 20:13:16
语文教案汇总10篇

语文教案汇总10篇
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常常需要准备教案,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。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语文教案 篇1

一、谈话导入,看录像

你从刚才的录像中发现了什么?

二、大家谈

1、小组说自己的发现;

2、日常生活中,你还知道那些?

3、说说自己的想法:这样乱改成语好吗?

三、自由读书上的成语,还原它的真面目。

百依百顺、默默无闻、有备无患、其乐无穷

四、

五、学习“日积月累”

1、自由读科学名言;

2、交流:你从科学名言中读懂了什么?

3、说说你科学名言以及小故事。

4、:这些名言,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该怎样,同时,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。

六、教学“宽带”

1、朗读宽带内容;

2、交流信息;

3、小组交流汇报;

4、展示自己的手抄报《科学改变生活》

七、,生谈感想

语文教案 篇2

教学目的

1.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,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。

2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,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。

教学重难点

1.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。

2.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。

教学设想

教学方法

1.反复诵读吟咏,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。

2.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,加深理解,不宜面面俱到。可结合运用比较法(换词、移位等)理解课文。

教学时数 2课时

教学步骤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语 设计

自上初中以来,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,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。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。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,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。(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,不必全面归纳。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。)今天,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,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,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,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,哪是绝句,哪是词。(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)

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。(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)

二、第一首《渡荆门送别》

(一)解题

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。诗人乘船经巴渝,出三峡,直向荆门山外驶去,目的是到湖北、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。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“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”,但也有学者认为“诗无送别意”,“送”的主体是“故乡水”,即故乡水“送别”诗人远行。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。

(二)研习课文

1.指名试读这首诗,教师评点后再范读。

2.学生反复朗读,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,提出质疑。

3.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。(均为注释所未注明,若学生未提出,教师亦应讲解。)

渡远:乘船远行。

云生:云彩兴起。此句写白天的情景。

故乡水: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。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,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,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。

4.品析鉴赏。

问: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”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?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?

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: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。一望无际的平野,顿使人眼界开阔;滔滔奔涌的长江,气势是那样雄壮。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、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。

问: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?

使学生领会:“月下”句写夜晚,描绘近景,江面平静时,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,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。“云生”句写白天,描绘远景,仰望天空,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。

问: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,为什么却“仍怜故乡水”?

使学生领会: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,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。初次离别故乡,他怎能不无限留恋、依依难舍呢?“仍怜”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。

赏析“万里送行舟”: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,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。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,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。

5.学生朗读全诗,当堂背诵。

三、第二首《秋词》

(一)解题

《秋词》原有二首,此为第一首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,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,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,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。

(二)研习课文

1.指名试读课文,教师指点:前一句可读得低沉,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。学生再读。

2.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,提出质疑。

3.学生质疑,扫清词语障碍。

春朝(zhāo):春日,春天,与“秋日”相对应。

引:引发。

4.晶析鉴赏。

问:诗人表现“秋日胜春朝”,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,秋色如何迷人,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,这与“悲寂寥”有何根本的不同?

使学生领悟: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,更显出“一鹤”矫健凌厉、奋发向上的气势。显然,这只鹤是孤单的,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,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,使人精神为之抖擞。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。

体会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的意蕴,古人云:诗言志,诗情即志气。人果真有志气,就会奋斗不息,便不会感到寂寥。“一鹤排云上”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,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,相得益彰,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。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。

5.朗读并背诵这首诗。

四、第三首《赤壁》

(一)解题

赤壁,地名,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,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,俗称武赤壁。一在今湖北省黄州,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,俗称文赤壁。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,时为黄州刺史。诗人以地名为题,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。

(二)研习课文

1.指导学生朗读全诗。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,语调宜平缓,后两句突发议论,语调应有所提高,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,不宜读得过于高昂。

2.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,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。

诗的大意: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,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。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,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。

3、品析鉴赏。

这首诗叙事 ……此处隐藏10496个字……>

指名带读,其他同学跟读。

2、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不小,现在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谁了吗?

生:是宋涛、陈丹、赵小艺。

喊喊他们的名字,打个招呼吧?生打招呼。

三、分段学习课文

1、同学们真热情,想不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?(生:想)

那咱们赶快找开课文读一读吧,老师有个小小有要求,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小朋友画风的句子,用笔画出来,多读几遍。

2、知道三位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吗?请帮我来连一连吧

宋涛

小树

陈丹

雨丝

赵小艺

旗子

风车

对上号了吗?表扬他!

3、出示课件:三幅画

老师这里有三幅小朋友的,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快辩认出是谁的画,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知道的?

A、认出宋涛的画

⑴读出相应的段落

⑵有风了吗?

“斜斜的”、“吹斜了”应该重读。

B、认出陈丹的画

⑴找到相应的段落了吗?请读一读。

⑵同学们,你们都是小树了,读出风的感觉了就把腰弯一弯

C、认出赵小艺的画

⑴指名相应的段落

⑵重点指导读出有风的感觉

“旗子在空中飘着”、“风车在呼呼地转”。

4、三位小朋友画风成功了吗?(成功了)

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看出来的。请找到的同学一起读。

5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,听老师描述,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,我们仿佛看见旗子在(飘扬),雨丝是(斜斜的),小树是(弯弯的),还有风车在(呼呼地转)。

美不美呀?(真美呀!)

请同学们睁开眼睛,把这一段再美美地读一遍(生读最后一段)。

6、小朋友们的画这么美,能配上几首诗就更美了,同学们能作诗吗?(能)

请同学们用“风来了,风把吹了,风藏在里”的句式给小朋友的画配上小诗。

8、指名分别配上小诗

师帮忙整理。

9、一起动支脑筋,给我们的集体创作加个题目。

10、全班带着题目齐读诗歌。

这可是我们班的伟大作品呢。

  四、指导朗读

1、欣赏课文朗读,(课件:动画朗读课文)

2、同学们有信心读得更好吗?想不想换另一种方式来朗读?

3、分小组分角色朗读,先练一练。

4、推荐几位到上面来分角色朗读,可以根据你的理解加上一些动作表演(推先四位同学)下同的同学都是评委了,等会儿还要请你们来评评,认为谁读得好。(学生分角色朗读)

5、谁来评评?

学生试评,师相机指导

6、小结:上面的同学读得很投入,下面的评委也很出色,表扬他们,也表扬自己。

五、拓展体会,画风展示

1、宋涛、陈丹、赵小艺能把看不见,摸不着的风画得这么漂亮,真是不简单哪,同学们喜欢他们吗/说说你喜欢谁?为什么?

(喜欢宋涛,因为他敢于提出问题;喜欢陈丹,因为她很聪明,善于向别人学习,修正自己的错误;喜欢赵小艺,她肯动脑筋,第一个画出了风,很有自信心。)

2、这三位小朋友既聪明又肯动脑筋,遇到困难就认真想办法解决,值得我们学习,他们会画风,你们会画风吗?(生:会)

咱们石码中心小学的同学就是有自信。

3、我们也来说说风,画画风吧。请同学们找开68面,读读写写。

张洁问:“你想怎样画风?”

我说:“”

4、请同学们先想一想,写下来,看谁写得又快又好,请到上面来展示给大家看,读给同学们听。

5、学生展示,教师边评价。

(字写得真好看;主意不错;真是有意思)

6、同学们的好主意真多,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,可以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。

同学们赶快准备五颜六色的画笔来画画风吧。各小组合作,先商量好,听音乐开始画,音乐停止马上停笔,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,最有创意,能不能用刚才的格式给作品配首诗,介绍介绍风藏在哪里。

(音乐开始)

……

(音乐停止)

7、时间到,推荐一下好作品,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介绍作品。

教师适时评价。

8、小结:

我们二年一班的同学个个表现这么出色,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,学会了画风,还学会了作诗呢。

六、课堂延伸

1、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关于生活中风的图片,请大家一同欣赏。

出示课件:生活中的风。

2、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风,细心观察的同学都能找到它,能说说你对风的感受吗?

(学生自由发言)

3、同学们知道的真多,表现得真棒,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作业:生活中的声音与气味也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该怎样把它画下来呢?

语文教案 篇10

(一)教学目标

1.能写出“平滑、清晰、费事、凹进”等词语的反义词。

2.了解制造镀银玻璃镜的工艺要求,复述镜子发展的历史。

(二)教学过程

1.复习检查。

(1)听写词语

习惯梳头然而估计普遍轰动

购买工艺平滑均匀清晰耐用

(2)我国发明青铜镜说明什么?

2.研读课文。

(1)自读课文,思考讨论。课义介绍了最早的镜子,青铜镜、水银玻璃镜、镀银玻璃镜、,镀铝玻璃镜,哪种镜子说明得比较具体?(镀银玻璃镜。)

(2)指读课文第6自然段,思考讨论:课文是从哪儿方面来说明的?

①玻璃必须平滑。

②玻璃上的银层要涂均匀。

③镀银后要刷上一层红色保护漆。

(3)用总分方法练习说话。

镀银玻璃镜的制作工艺要求很高,必须,不

然;必须,不然;

必须,不然;

(4)学习第七自然段:

A、齐读,说说段意。

B、解释词语:镀铝、崭新一页

3、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理由。

4、训练复述。

(1)学生按“最早的镜子一青铜镜一水银玻璃镜一镀银玻璃镜一镀铝玻璃镜”的顺序自己尝试复述镜子发展历史。

(2)指名复述,评议。

(3)同桌复述。

5、练习巩固。

(1)写出“平滑、清晰、费事、凹进”的反义词。

(2)弹性练习。

镜子还会怎样发展以更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要呢,请你去作一次调查,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一个科学设想,题目自拟。

板书:

平静的水面照照样子

青铜镜不仅......而且......

镜子锡箔玻璃镜轰动欧洲

小史镀银玻璃镜平滑、涂均匀、刷保护漆

镀铝玻璃镜便宜耐用明亮

《语文教案汇总10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